“ 治理科研不端不仅需要告知研究人员什么不可以做,更需要推动一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并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
5月29日-6月1日,第七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在线上、线下同步召开,今年大会线下会场在南非开普敦。
智库研究员乙楠楠博士受邀参加大会的“Paper mills as potential enablers of systematic research fraud”(作为系统性研究造假潜在推动者的论文工厂)主题论坛,并以青年学者的视角做线上汇报,阐释对青年学者而言,其可能原因、影响,及应对。
原因
首先,以舞弊三角理论作为切入点,乙楠楠博士分别阐述了可能导致一些青年学者选择通过论文工厂发表文章的压力/动机、合理化和机会三方面因素。
青年学者在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会影响其认知与决策。乙楠楠博士介绍,在以前的访谈研究中,曾经观察到同样面对发表和晋升,有些受访者(医学研究人员)将其视作压力,有些则视作动力,这些不同的认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的研究行为。但目前常用的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和其他系统性的因素都影响着甚至决定了研究人员对于发表的认知。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人员可能感受到更多的发表压力,囿于机构和学界制定的游戏规则,忽略了其他应当激励的、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重要的方面。此时,焦虑和自我怀疑接踵而至,影响研究人员的自我认同。
出于自身的道德感,个体在从事“不当行为”时需要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有效管理与系统培训的缺位,则常常被用作合理化科研不端行为的借口。当论文工厂发表的论文被报道,却没有严格的惩罚措施时,人们会感知到管理的松懈,并进一步合理化这一行为。
此外,论文工厂发表的论文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被检测识别。这作为“机会”因素,与以上两方面共同构成了舞弊三角,成为一些青年学者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
影响
大量系统地生产伪造的、不正确的文章,论文工厂毫无疑问对学术界的健康生态构成威胁,同时也会对青年学者带来其他负性影响。
论文工厂文章误导青年学者。很多情况下,青年学者需要在完成博士项目后开始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这个阶段,他们更容易受到论文工厂文章的误导。在2019年,Jennifer Byrne教授就曾指出论文工厂发表的文章对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可能是一种新威胁,它们常常以甚少研究的人类基因为目标,系统地生产造假的基因敲除研究。如果研究人员以这些造假的研究为基础选择候选生物标志物,他们将会经历持续的实验失败。
论文工厂文章增加不公平竞争。青年科研人员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研究,还要通过激烈的竞争来获得有限的工作职位。大量论文工厂的文章带来不公平的竞争,加剧了科研人员发表文章的紧迫感,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
对策
在探讨论文工厂的治理对策时,乙楠楠博士指出,治理科研不端不仅需要告知研究人员什么不可以做,更需要推动一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并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
除了最基本的科研与科研诚信系统指导,还有一些举措有助于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为青年学者提供生涯规划支持,帮助其按部就班地实现学术生涯的稳步发展;对青年学者科研项目的申报提供政策支持;为青年学者提供应对职业压力和焦虑的资源,帮助他们更好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为从产假回归工作的研究人员提供支持和帮助,等等。
本场论坛共有4位讲者从不同视角围绕该主题进行交流分享。论坛最后,线下会场的观众也加入讲者,一同进行交流讨论.本次大会共包括11个主题论坛、21场口头交流、壁报展示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