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智库首席专家樊和平教授主持首届江苏省老龄文明学术大会

发布者:万旭发布时间:2022-06-20浏览次数:160

2022年6月18日上午,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江苏省老龄文明学术大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王燕文当选为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以及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长江学者、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道德发展智库首席专家樊和平当选为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以及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当天,樊和平教授应邀主持首届江苏省老龄文明学术大会。伴随着学术会议的进展,樊教授生动地将他眼中的老龄文明图景徐徐向听众们展开。


樊教授向大家描绘了这样一幅银发的社会图景:在现代高技术一厢情愿、急不可耐地宣告“未来已来”之际,一支支银发大军正伴着广场舞的旋律挥着拐杖、驾着轮椅,从生命的每一个边陲向我们走来,汇合成浩浩荡荡、壮观而陌生的银色海洋,悄悄让世界染上一片霜白,顿时把时间召回到外婆的摇篮曲。


面对这支曾经释放出无限活力并且创造了世界奇迹的造物主大军,樊教授强调,作为今日青春的我们,不是回眸同情而无奈的一瞥,也不是激起明日世界的深深忧患,甚至不是唤醒作为生命承继者的良知,而是从中获得关于人类文明真谛的哲学觉悟。我们需要做、能够做也必须做的,是像对待十月怀胎即将一朝分娩的婴儿那样,为她们准备温暖而安全的襁褓,用心用情,倾听来自生命深处的呼唤。理由很简单,不只是因为今日的我们就是昨日的他们,不仅仅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的根源,更重要的是因为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世界的真理。


樊教授提出:老龄化,不仅是事实,不仅是趋势,而且也应当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当整个世界将有30%的人口银发飘逸地走向老龄,这个世界的文明气质、整个文明的性质已经悄然改变,我们所邂逅的已经不只是老龄社会,而是一种文明形态,是老龄文明的新形态。我们应当也必须以“老龄文明”的智慧和情怀拥抱老龄化,为老龄、为世界、也为我们自己准备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里,老龄人能够“安心老去”,也只有这样,每个人的生命才能“安”,世界才能“安”。樊教授强调,“能养”还不是中国老龄文明的最高境界。对待老龄和老龄人,最重要的是态度,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文明教养。


樊教授认为:老龄作为生命现象,是肉体与精神的二重奏。在生理机体于时间的磨砺中不可避免地老化的同时,精神却臻于成熟,正因为如此,从孔夫子到柏拉图总是热情地歌颂老龄。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柏拉图说老龄人摆脱情欲的束缚就像摆脱奴隶主的压迫一样自由。面对这个为自己也为世界任劳任怨地不息服务了几十年、已经高度劳损的生物机器,老龄人如何“安心老去”?于是乎,肉体的“安心老去”需要和医养结合。正所谓医以康体,养以怡心,医养结合,身心俱安。老龄化是一个长寿时代,老龄文明的课题是不仅活下去,而且活得好。活下去并且活得好,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才是老龄社会的文明追求。


此外,樊教授还对老龄教育与老龄文明的关系作了具体阐释。老龄教育不是终身教育的句号,老龄学习不是让空虚的时光附上忙碌的身影,而是一种生命的呈现与绽放。与人生的任何阶段相比,老龄学习是超越一切功利的、最纯粹的教育与最纯粹的学习,是老龄文明的独特气象,也是老龄文明的重要标尺。因为,它给老龄人以希望,也给生命以期待,它让老龄人在学习中捧着书本优雅地老去。


老龄文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体现在社会、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樊教授指出:老龄文明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深沉浓郁的人文精神,老龄文明的社会气象是有一个宜老敬老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宣示,因为它是老龄人社会融入的许可证。老龄文明的社会是一个宜老的社会,宜老社会的建构则需要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建设更有人文关怀的老龄友好城市。


在樊教授看来,杜甫一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成为千古绝唱。然而,杜甫这里所思所庇的只是“士”,老龄化时代,我们所要“大庇”的却是天下所有的“老”!一个老龄文明的社会,一定是到处舞动着老龄人圆熟的身影、洋溢着老龄人笑容的社会。这就是老龄文明,这就是老龄社会的文明课题和文明境界。


樊教授还认为:江苏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的最大特色和最大创新,就是政府领导与专家学者汇集一堂,研究会与智库一体,共同探讨老龄文明的大事业,由此达到知与行、思想资源与执行能力、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共生互动,形成专家学者与政府领导推进江苏老龄文明建设的战略联盟。


老龄文明不仅体现在江苏省,更应该体现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樊教授认为,中国的老龄化,不仅是史上最大的灰犀牛,而且将是一次重大文明史事件,它的背景是一场持久深刻的社会试验,这就是持续40年之久的独生子女基本国策。老龄化邂逅独生子女,使中国面临在人口、经济、文化上全面“超载”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的超载,解构了延续数千年的自然伦理安全系统,然而家还是所有中国人的终极守望。破解这一文明难题,居家养老服务也许将成为有效的社区支撑。


同时,中国“未富已先老”,这使得中国的老龄化难题变得愈加复杂。此时,如何让中国的老龄人“安心老去”?樊教授对此的回答便是: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协同发展。产业与事业,相当意义上表征市场与国家两种力量,“协调发展”彰显在破解老龄化难题的过程中,“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两支力量必须同频共振。然而,产业与事业归根到底都是“业”,在中国文化中,“业”是天职,而不只是谋生更不是谋利的手段,在“业”的终极伦理意义上推进老龄事业,才能造就真正的老龄文明。


大会的最后,樊教授对建设老龄文明社会作出呼吁:


生命可期可颐的归宿,历来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理想之一。与生命的任何阶段相比,老龄人更需要一个家,也更守望着一个家;但是老龄人的世界,绝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小小的家,超载的家庭与社会也已经不可能让老人们“安”于原有的家。传统社会的文明气象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面对独生子女所产生的家庭人口及其文化的超载,也许,今天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常态,借用某个地方养老院的一句话,就是:“把父母交给我们,把世界留给你们。”老人与世界、家庭与老人的关系,将是中国老龄文明的重大课题,它需要我们以创造性智慧、以真诚的人文情怀,探索和建构与中国“家国文明”相匹配的老龄文明的中国形态和江苏模式。


有人说,时间是宇宙间最强大、最公正、最具有伦理性的天使,是一种让所在存在者都不能同时在场的力量。我们的星球虽然浩瀚,我们的地球虽然无边,但毕竟非常有限,在这个意义上,老、老龄、老龄人作为一种必然而独特的生命现象,是为了让后来者可以拥有栖居机会的一次悲壮而值得尊敬的撤离和消逝,正因为如此,老龄和死亡才成为一种文明,老龄文明才成为一种文明形态。


我们决不能轻言“未来已来”,因为如果未来已来,人类将没有了未来。老龄化,让我们从追求变化和速度的宗教崇拜,转化为一种守望的文明,它呼唤世界停下匆匆的脚步,检阅和沉思生命的过去和未来,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文明。面对老龄化,我们无需过度忧患,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一种新的文明正在到来,如果无视她,轻慢她,那么我们就将像分期付款那样,透支了未来,将真的没了未来。


安心老去,以老龄为“业”,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在学习中优雅老去,苏适养老、宜老社会,社区居家,今天,我们的研讨会已经贡献了老龄文明的七种元素;明天,老龄文明的图景将逐渐从蓝图走向现实。面对这个文明史上的全新课题,唯一的选择是:我们必须努力,我们必须更加勤奋、更加创造性地努力!


审核:樊和平

文稿:魏圆源

供图:我苏网 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