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有温度的逻各斯”—— 樊和平教授主讲“伦理”话语体系及其文明史意义

发布者:万旭发布时间:2021-09-20浏览次数:212

本文转自公众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2021年9月17日下午, “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2021年名家讲坛暨第四十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樊和平教授主讲,华东师大哲学系承办。樊和平教授以“‘伦理’话语体系及其文明史意义”为题进行了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主持讲座,付长珍教授、朱承教授等百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参加。

樊和平教授从梁漱溟的《中华文化要义》切入,提出三大问题:中国文化最崇高的概念到底是“道”还是“伦”?“伦理”=“ethic”?“伦理”是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一种文化形态和文明形态?围绕这些问题,樊和平教授指出:“伦”是具有世俗终极关怀意义、入世而超越的实体,“国—家”文明路径和文明体系中伦理实体的中国话语。在中国文化中,以“合”与“分”释“伦”,以“辈”训“伦”,便赋予“伦”以生命和生命共同体的意义,因而也与黑格尔所说的“伦理实体”更相近,但更具有生命共同体和血缘本位的意义。“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既世俗又具有超越意义的终极实体和终极关怀,是“有温度的逻各斯”。

樊和平教授认为“伦理”是中国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基本话语之一,既不能与“道德”循环互释,也不能与“ethic”直接对话,必须在话语体系及其辩证运动中才能倾听其文化脉动。在中国话语中,“伦理”毋宁应该被解读为由“伦”与“理”两个环节构成的主谓结构的复合概念。“伦”之“理”在相当意义上不仅不是理性,不需要理性,而且如孟子所说的那样从根本上排斥理性,因为如果在“伦”之“理”中掺入理性的算计或权衡,那便不是“伦”之“理”的良知,而是西方式功利主义的理性。“伦”—“理”关系的原理是居“伦”由“理”。中国文化的伦理世界是身、家、国、天下一体贯通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天下”是伦理世界中最能传递中国气息、中国密码的结构性元素。

樊和平教授提出,“伦理”话语及其缔造的中国伦理传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明史意义。其一,演绎了一种文明形态和文化形态,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国家”文明的话语演绎,是入世而超越的伦理型文化的话语表达,建构了中国人特殊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气质。其二,创造了一种理论形态,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形态,悠久深厚的伦理传统使中国不仅是礼义之邦,而且具有了“伦理学故乡”的意义。其三,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即“以伦理看待世界”的“伦理世界观”,世界是伦理的实体,伦理精神是可能的,伦理社会是可能的,只是需要一种信念和信仰:以伦理看待世界,以伦理和伦理精神为文化内核建构精神家园,以伦理世界观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

樊和平教授的报告内容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围绕听众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伦理命题还是政治命题、如何看待传统孝道与现代思潮的张力、“道”和“伦”在中国“伦理”话语体系中的关系等问题,樊和平教授予以了清晰解答。郁振华教授在讲座总结时指出,樊和平教授以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路径,从文明史的高度出发来认识中国的伦理话语体系,以“有温度的逻各斯”来展现伦理学和精神哲学的思想旨趣,展现了当代中国学者的大国气魄。


供稿、摄影:吴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