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多位专家受《智库周刊》邀请,对“2020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进行深度解读,文章刊发于《新华日报》2021年第35期16版,以下为原文。
中宣部委托国家统计局调查形成的“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日前公布。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积极健康、明显向上向好,党治国理政的民心民意基本盘扎实稳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得到高度认可,法治观念和主流舆论深入人心。社会心态折射经济社会发展,是民心民意的晴雨表。如果理解社会心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作用?本期《智库周刊》邀请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专家,对这份报告进行深度解读。
从社会心态感受新时代脉搏跳动的节律
□谈际尊
作为特定时期总体性心理取向和精神状态,社会心态既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也是社会情绪的风向标。客观把握社会心态发展取向,准确测度时代脉搏跳动节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近期发布的《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积极健康、明显向上向好。该份报告是中宣部委托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心态专项调查,其组织方式规范严密,调查方法科学合理,数据采集覆盖面广,综合分析有理有据,报告结论令人信服,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彰显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民族是基于身份认同特别是文化认同而构筑起来的社会共同体,凝聚这一共同体生存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在一定历史时期具体表现为社会心态。中华民族虽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却长期共享着同一共同体意识,在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中始终具有极强的向心力凝聚力。
民族复兴伟业迈入新征程以来,这种向心力凝聚力通过社会心态的三个鲜明取向呈现出来。首先是共同的信仰更加坚定。本次调查通过对比2010年以来6次调查数据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呈现明显攀升态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其次是制度认同愈发坚实。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增强。再次是未来信心更加巩固。社会各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持续巩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自豪感在应对内外挑战中充分迸发,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民心民意基础更加牢固。
由信仰、制度和信心铸造而成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投射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搭建起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座架,体现出当前社会心态总体积极向上的基本取向。这一整体性的精神勃发状态,得益于党长期执政牢固的民心民意基础,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力量的强大展现。
重大决策部署顺民意得人心
党心连着民心。社会心态投射出民心向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印验重大决策部署合理性的积极作用。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种“不平凡”如何反映在社会心态变迁中?报告显示,党群干群关系呈现持续向好的趋势,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民和农民工对党群关系的评价最高。同时,受访者充分肯定“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并纷纷对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和保障改善民生取得的成效予以高度评价。特别是,受访者高度赞扬了我国疫情防控举措取得的成效,普遍认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有力温暖和鼓舞着全国人民的心”。报告还显示,近年来人们获得感的成色、幸福感的暖色、安全感的底色明显提升,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充满信心。
确实如此,作为2020年度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严峻复杂的形势任务以及国际新霸权主义的蓄意挑衅,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交出了一份足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使党治国理政民心民意基本盘更加扎实稳固。
把握社会情绪动态信号
社会情绪往往成为社会心态调查中最难以量化,但同时却又是最具生活气息、最贴近群众心理需求的动态性因素,必须设法予以准确把握。
这份综合分析报告的数据采集从源头上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特点,特意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和入户填报方式,针对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实地调研,再借助数据的比对分析,得出了较为科学的社会情绪动态信息。比如,数据采集注重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特别注意真实地表达出群众对自己生活的切身感受。报告显示,相对于2016年受访者对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获益程度表示满意的提高了17.8个百分点,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状况表示满意的提升了4.2个百分点,认为社会“非常安全”和“比较安全”的比例之和更是增加了20.7个百分点。
把握社会情绪动态信号,具有极强时代感和针对性。信息时代的信息过量承载及其跨时空无序传播,与风险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叠加在一起,使得社会情绪的引爆点降低,民粹化言行趁势而起。如何消弭网络民粹主义的负面影响,成为社会治理与舆论工作共同面临的挑战。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反映出这些年风险管理和舆论宣传的效能,同时也揭示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这就是:只有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铭记于心、担负于肩,才能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破解凝聚社会共识难题
凝聚社会共识,要以良好社会心态为基础。历史上,但凡大变革、大转型、大调整的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文化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时期,此时各阶层共识的确如容易引发社会心态失序、失律和失衡等问题,而消极社会心态弥散开来又会反过来阻滞社会共识的达成。如何破解彼此之间的扞格抵牾?
研究表明,通过主流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同时借助“跨类别化”消弭分歧,重新调整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和价值偏好,有助于推动成熟社会共识的形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居第一位,比2016年提升3.7个百分点,选择“托关系、找熟人”的比例明显下降。这表明十八大之后全面开启依法治国新时代,人们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法治”成为人们遵循的核心价值,“遇事找法”成为人们普遍选择,“遇事讲法、遇事找法”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推动社会心态持续正向发展。
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离不开舆论的积极引导,凝聚社会共识更是需要宣传思想工作发挥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受访者之所以普遍对2020年宣传思想领域有关重点工作成效评价较高,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舆论工作坚持了鲜明导向,既聚焦战“疫”壮阔历程又关注战“贫”伟大实践,将党心民心仅仅连在一起,这正是社会心态趋于社会共识的原因所在。
洞悉大国心态运行机理
社会心态因世而变、顺势而动、应时而新,成为观照时代精神和国家形象的价值符号。这次调查活动启迪我们,因应百年未有之变局,需要洞悉大国心态运行机理,精心涵育大国心态,在全社会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特别需要注重5大机制建设:
一是领导机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政府在社会心态培育中的引导尤其是示范作用,通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来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
二是支持机制,既要强化基层组织的社会支持功能,为群众提供价值引导、心理抚慰和审美需求,同时也要强化家庭的社会细胞功能,发挥家庭在心态塑造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疏导机制,针对社会结构变化导致的归属感降低,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的心理失衡,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导致的心理负担过重等新情况,建立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整体工作网络,千方百计消除负面社会心态的影响。
四是体验机制,加强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抑恶扬善、激浊扬清的良好氛围,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形式提升人们体验美好事物的广度、深度。
五是应急机制,根据信息时代社会心态传播性和感染性特点,建立重大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从源头上截断消极情绪的辐射和扩散,杜绝极端社会情绪“蝴蝶效应”的形成,为涵养积极心态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为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积极的社会心态,身心安顿的精神家园
□ 马向真
社会心态是社会精神系统的一部分内容,属于无形的、隐性的、无序的、零乱的社会意识,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通过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意向等显现出来。在概念的界定上,把社会心态看作是一种宏观的超越个体的心理现象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倾向,也提示了揭示社会心态概念本质的正确向度。社会心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动态性。社会心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包括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二是稳定性。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来看,社会心态又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心态会出现小的变化,但总体是比较稳定的。基于这两个特征,在每一个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都是必须注重的研究领域。
中宣部“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健康积极、明显向上向好,党心民心同频共振 。这意味着群众对过去的经历、现在的状况与未来的发展充满了肯定、满意与信心。从群众的切身感受来看,大家对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获益程度表示满意。群众基本盘扎实稳固,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民心民意基础就更加牢固。
东南大学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曾经在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07BZX054)和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共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号:17AZD005)分别在全国进行了社会心态大调查,前者是针对工人、农民工、军人、教师、科技人员、和公务员六大群体进行的社会心态与道德建设调查,后者是在2020年2月份进行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社会心态调查。将两份调查数据对比发现,总群体的社会心态更加趋向于理性平和,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意向方面表现良好。这与上述中宣部2020年调查报告完全一致。即使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民众对政府的疫情防控仍然是高度信任的。民众不仅充分相信政府部门防控措施与政策的有力,也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人民至上”治国理政核心理念和使命担当。
同心共振,党心民心见真情。民众普遍认为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愈发夯实。
社会心态作为主体稳定的意义世界,也是个体呈现出来的对当下文化认同、心理归属与价值取向并积淀为社会主体内在的心灵世界或精神结构。在文化认同方面,它更具“自我认同”的特征。我们经历了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后,广大人民群众在经过理性思考、判断和选择后,重新去评估中国文化的价值与影响,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信仰体系进行深入探讨与融入,进而自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主动践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当前,我国人民万众一心,对民族、对政治信仰都有高度认同。这种强烈认同感,正是中国自立于世界的伟大精神力量。
在心理归属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经历了疫情,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对国家、对党、对组织的由衷热爱背后是浓浓的“我们”感。特别是疫情爆发以来,身边的很多人都在重复着这样的话语:“幸好在中国”“哪里都不如中国安全”“感谢党和政府,疫情期间虽然没有能够正常上班,但是仍然保障着我们的生活”,很多滞留在海外的华人、留学生,经历千辛万苦,也要回到祖国,当踏上祖国的那一刻,大家的心就踏实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做一个中国人真好”。显然,这种归属感会增加广大民众对未来的信心。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即使是拥有不满意社会心态和道德状况的的群体,对未来仍然是充满信心。
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的总体的看法,可以从社会成员对各种行为、各种社会现象的评价中反映出来。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建构有新时代的内容,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道德价值建构本质上是对人的关怀,而人的行为以道德价值的尺度为标准则能使人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体现了一种“秩序情结”,因为秩序是中国社会也是中国伦理的基本价值追求。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任务、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迎难而上,锻造了中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秩序。诚如报告所指,从2010年以来6次调查的数据对比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呈现明显攀升态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这种外在秩序的安宁也投射到了群众的心理,营造了精神世界秩序的和谐与安宁。因此,健康的积极心态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而且、甚至首先是指人们精神秩序或心理状态的和谐。
社会心态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起桥梁和通道作用,能使社会存在的现象和本质能动地上升为社会意识,而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通过社会心态的中介作用,可以使道德行为、道德对象和道德关系上升为道德价值,也就是进行道德价值建构。
社会心态关系着“个体生命”和“社会历史”的“意义原则”,报告显示,健康的社会心态不仅提升精神境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合理化精神结构,而且在于达致个体与实体、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的精神,促进与“他者”之间的和谐,实现社会心态与意义建构、社会结构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精神性统一。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社会心态不仅对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以及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变迁的动态反映,需要不断追踪监测。可引入横断历史元分析、大数据挖掘和词频分析等新兴技术,既重视社会心态横断面的考察,也关注社会心态的历史变迁。
和谐的心态与社会和谐是相互依托、相互建构的:和谐社会需要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尊重和关爱,需要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精神依托。重视社会心态的塑造,有助于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实践中可采取整体调控和精准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把握社会情绪的发展规律,精准匹配心理疏导资源,以有效化解特定群体的负向社会情绪,为社会情绪疏导提供一般性的应对策略。同时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培育路径,以提升群体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努力凝聚社会价值共识。通过一定的情感价值和行为倾向而达致的个体自我的道德意识及其与伦理实体的同一性状态以及社会制度结构的伦理精神与生命存在样态和心理预期的契合一致性是社会心态和谐的根基。社会心态主体既设定了自我自身的内在和谐,也建立起自我与世界的和谐,其在社会主体的心态中的反映与体现,即是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可以获得一种心态的和谐精神秩序并获得身心安顿。
(作者为东南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研究员)
向上向好的社会心态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基石
□ 蒋艳艳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其艰难、极具挑战。然而,不平凡的境遇也写就了不平凡的成果。在这一年,我国经济社会秩序持续稳定发展;在这一年,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在这一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也离不开人民群众“主流积极健康、明显向上向好”的社会心态。
向上向好的社会心态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社会心态,对社会存在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也表明,“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概言之,“外治”必先“内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更是把“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组成部分。
事实证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要以向上向好的社会心态为基础,后者将为前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尤其当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向上向好的社会心态更是一枚“定心丸”,一副“强心剂”,能有效提升防控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证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对党治国理政的高度信任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要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抵御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与破坏,就必须铸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事关民族认同的塑造,而民族认同的前提是国家认同,国家认同的根本则是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才能进一步提升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基础。调查表明,2020年党治国理政的民心民意基本扎实稳固,对党中央的信任愈发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应对挑战中充分迸发。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良好的精神基础,对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压力充满底气。
对国家决策部署的高度认可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依托于国家决策部署的有效贯彻落实,而国家决策部署的有效贯彻落实不仅与领导干部是否履行好职责息息相关,而且与人民群众是否高度认可密切相连。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国家决策部署才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国家决策部署的制定和落实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在调查中,我国疫情防控举措取得的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三大攻坚战”取得的决定性成就等均得到高度赞扬,党群干群关系也呈现出持续向好的趋势。正是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与支持给予了新时代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信心与动力,让我们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等重大目标任务,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对主流价值观念的高度认同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精神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支持。在众多外部环境中,良好的思想舆论和精神文化氛围是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实践表明,只有充分发挥主流价值观念的风向标作用,让主流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激发思想舆论和精神文化的正向作用,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2020年,全国上下继续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建设成果显著。全国社会心态也随之呈现出较高的主流价值观念认同度,人民群众自身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宣传思想领域有关重点工作成效得到较高评价,网上网下正能量形成了更为强劲的态势。在新冠肺炎背景下,面对西方国家接二连三的辱华言论,主流价值观念的高度认同能够帮助人们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意识形态背景中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观念,付诸正当的行动,从而保障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回首不平凡的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高质量成果充分反映了向上向好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它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筑牢精神基础,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赋予精神动力,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保障。在继往开来的“十四五”新航程中,我们应继续着力向上向好社会心态的培育,继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继续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能量。
(作者系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秘书长、研究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