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在一起”跨文化对话在东南大学举行

发布者:万旭发布时间:2019-05-19浏览次数:277

          2019518日上午,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高校“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跨文化对话:络时代,我们如何在起?”(Intercultural Dialogue: How to Be Together In The Internet Age?)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举行。此次对话会邀请到国际著名分析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Christopher Peacocke教授、牛津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学院Fiona Bowie研究员、伦敦国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Oliver Davies教授和姚新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春晨研究员,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樊和平教授、人文学院董群教授、张晶晶副教授参与对谈。对话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卞绍斌教授、武小西博士主持,哲学与科学系师生近30人到场旁听。

 网络时代中,我们的心灵空间和思维方式遭遇强烈冲击,社会交往和共同体秩序建构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次对话会就应对网络时代的冲击挑战、寻求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价值资源、建构共同精神家园等重议题进了交流研讨。Oliver Davies教授从文化史视角分析人类文明的进程和人与人之间相处维度的变化,指出要把人从技术性、物质性的控制中拯救出来,并提出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交往伦理的养分。姚新中教授从InterculturalDialogue两个概念的界定出发,探讨了网络时代文化对话的重要性,提出只有抱持尊重而不顺从、倾听而不盲目接受、自信而不傲慢、和而不同的态度才能实现“在一起”。Fione Bowie教授以BangwaOBOD和罗马天主教教会运动在网络时代构建精神共同体的实践为参照,指出互联网是包含着正负两极的能量场,在网络环境中应该使人的交往向良善的方向发展。Christopher Peacocke教授分享了开放空间中的共享注意力概念,为议题的探讨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视角。孙春晨教授指出在自我价值实现被无限推崇的个体化时代,或许可以从儒家传统中寻找“在一起”的思想资源,从每个人身边开始,关注亲缘关系构建“在一起”的基础价值。

 樊和平教授认为由“我”到“我们”是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互联网时代引发了信息方式、交往方式和文明形态的重大变革,解决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在一起”的难题需要吸收跨文化的智慧。董群教授从佛教缘起论中的因陀罗网看网络时代的交往方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互联网时代要以平等、尊重、对话、互利、互依、非独一主宰为交往原则,实现既不回互、又拥有独立性的“在一起”。张晶晶副教授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指出网络信息技术会进一步增强社会交往中的弱纽带,而对建立强关系的影响甚微;在中国语境下,网络个体主义可能会带来信任危机。

 此次跨文化对话热烈而深刻,学者们就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在一起这一重大议题发表了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观点,对相关主题的进一步研究意义重大。在场师生与学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真正意义上践行了跨文化对话精神。(撰文:胡盛澜;校稿:赵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