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动道德调查数据库应用和转化——道德调查数据库开发应用研讨会在宁举行

发布者:万旭发布时间:2021-04-29浏览次数:133

 

    4月22日,道德调查数据库开发应用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伦理道德数据库建设研究”首席专家、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珏,道德发展研究院院长樊和平和副院长谈际尊、李林艳、庞俊来、洪岩璧,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菲菲等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青年教师、本硕博学生共计30余人与会。会议总结了中国伦理道德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数据资源在该重大项目中的重要性,并对今后的数据应用进行了指导。

  如何将数据库的受益面更广一些?带着这一思考,王珏带领团队展开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伦理道德数据库建设研究”。据介绍,该重大项目分为“伦理道德数据库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伦理道德调查数据库建设”“‘重大伦理事件’案例库”“‘道德生活口述史’记忆库”“伦理道德数据库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五个子课题。

  王珏从道德国情调查数据库和“道德生活口述史与伦理记忆工程”之间的关系,道德生活口述史研究什么,目前课题的成果三方面进行发言。王珏提出,“道德国情调查数据库”是从问卷调查数据、口述资料、重大事件和图像的立体性维度,鲜活保存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的中华伦理记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一体贯通,进行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及其中国理论的综合创新。项目前期一直着力于全面、科学、立体地采集、管理社会变迁中的道德数据,目前及未来则致力于通过网络数据平台存储、发布这些专业数据,实现伦理道德专业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更好服务学术研究和政策决策。“道德国情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大学科、大合作、大平台方能展开,体现了新文科的创新特色,以项目组近年展开的子项目“道德生活口述史与伦理记忆工程”为例,先后有近百名指导老师、近千名本科生参与,完成近千份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的设计、预访谈、访谈、文稿逐字整理校对、网络平台的上传,无不体现“本—硕—博—师”校内外团队的紧密合作,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平台经费、设备的全力支撑和各类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

  她表示,要建立道德追踪调查的制度保障,完成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凝聚多学科的团队力量,共同构建道德调查数据库;还要契合伦理学的实证转向,高效促进数据库应用和成果转化,如从日常生活着手进行伦理研究,用新理论、新方法研究、解读和建构数字人文时代的新型伦理形态;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引领伦理道德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洪岩璧介绍了国内外部分关于伦理道德的调查研究,道德调查数据库建设目前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以“个体主义”研究展示了他对于如何运用问卷数据进行理论研究的观点。他提出,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为学科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思考重点,由此产生实证伦理学与道德社会学相结合而形成的道德实证研究,即将社会学的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对伦理道德的研究上。虽然运用道德调查数据库成果已出版《中国伦理道德报告》《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等重大成果,但见刊论文仅有25篇,学科交叉融合度还有待提升。他以“个体主义”研究为案例谈到,首先,可以从各自学科出发进行道德态度群体分化研究,群体的分类包括性别、阶层、收入、户籍、职业等;其次,可以做态度对行为影响,即主观对客观的研究,如个体主义的态度会不会影响人们的志愿和慈善行为;再次,可以做态度对态度的研究,即主观对主观的研究,如个体主义态度对企业做慈善行为的态度和评价的影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龙书芹、张晶晶、蒋艳艳介绍了各自中英文论文的发表经验。龙书芹结合其SSCI文章发表的经历,详细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设计、理论假设、数据模型的选择,并谈到了如何在文章的结论与讨论中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计划。张晶晶侧重从质性研究的角度分析数据的利用与写作,总结自己发表国内外文献的经验。她表示,按照“问题意识—理论框架—核心概念—概念分解—数据分析—理论讨论”的思路,深入思考方法是否规范、理论是否恰当,并不断反复修改打磨定能结出硕果。蒋艳艳则从伦理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借助实证研究方法,审视重大疫情中网络舆论的公信力问题。她认为,伦理实证研究就是“用理论分析数据、用数据服务理论”的过程,具体化为“伦理学理论—概念化操作—采集、分析数据—伦理思辨讨论”。

  会议还针对数据库的应用和科研成果转化进行了充分的自由讨论,谈际尊、庞俊来、徐菲菲、李林艳等老师在问卷具体设计、数据深度挖掘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最后,樊和平在总结发言中介绍了调查问卷制定的背景、伦理学研究的方法、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结合等。他认为,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如何建设数据库信息平台,如何形成学术成果,如何形成智库成果。针对大家自由讨论环节的问题,樊和平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第一,学术调查必须要得到一些深层次的信息,强调人文学科的学者始终要坚守理想主义。第二,我们调查出来的三个信息是理念观念、认知判断和事实,这也正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差异所在。生活只能理解,不能解释。意识形态的问题用社会学的方法是调查不出来的,必须直面一些问题。第三,我们的调查目的是为了追求新发现、新解释、新理论、新建构、新战略。

  樊和平表示,一两个数据不能说明问题,要通过数据链、信息流,建立海量数据间的相互关联,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社会学与伦理学团队的合作要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从伦理学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框架出发,用社会学和伦理学整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在社会学止步的地方(即呈现事实后),进行伦理学的阐释和研究。针对下一步怎么做,他表示,一方面要重视事实,另一方面要坚守人文科学的理想主义,不能在社会事实面前随波逐流。要通过调查研究,建立数据库、信息库,利用实证研究尽可能描绘社会事实,然后将理论建构和战略建构相结合。随着调查研究的推进,他讲授中国伦理学研究课程的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开始的道德哲学的方法,到精神哲学的方法,再到文化战略的方法。他强调,伦理学的故乡在中国,我们一定要有学术自信,要用中国的思想和方法开展伦理学调研和相关研究,要在新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新解释,从而建构新理论,进行新建构,谋划伦理道德发展的新战略。他也希望,大家走出原有的范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展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吴楠 刘晓晓

摄影:吴楠